據報道,從17日開始,我國遭遇今夏最大范圍高溫天氣,中央氣象臺已經連續三天發布高溫藍色預警,四川、陜西等地高溫持續不退,其中重慶巫山已連續4天高溫,甚至有2天氣溫超過41℃。
面對酷暑高溫,一則2011年8月份《重慶晨報》發布的“非洲兄弟在重慶被熱哭”的新聞再次被媒體和網友挖出、熱議。這條新聞描述了2011年埃塞爾比亞小伙兒德貝(Derbe)在重慶遭遇酷暑時的感受。他說:“我們家鄉,熱的時候,樹蔭下面是涼快的,但是重慶,樹蔭下面也是不涼快的,白天熱,晚上熱,下午熱,上午熱,太熱了,我覺得有點受不了,就被熱哭了!庇捎诮衲甑母邷,比2011年的高溫天氣提前了近兩個月,所以有網友調侃道:“在重慶的非洲兄弟,今夏更傷不起,眼淚要多流兩個月!”
其實從監測資料來看,6月17日以來,酷暑高溫波及中國許多省份,隨著副熱帶高壓的南移,不僅是陜西、四川、重慶大面積出現高溫天氣,湖北、安徽、江蘇、湖南、江西、浙江、福建、廣東等地都出現了35度以上的,大范圍高溫天氣,特別是珠江三角洲、長江流域,正值黃梅天,其濕熱程度一點不亞于重慶大火爐。在這些區域里生活的人們都會有一種到悶熱難耐的感覺。也就是說,此次高溫肆虐,不僅住在的重慶非洲兄弟傷不起,而且住在被高溫襲擊的地域的非洲兄弟都傷不起。
為了應對高溫危害,各地紛紛出臺了應急措施。重慶:部分中小學放半天假;西安:納涼防空洞免費開放;武漢:1460個社區納涼點全面開放。但是這些舉措,并不能為城市真正解暑。
一項數據表明:每到夏天,尤其當氣溫超過35攝氏度、日照超過12小時,濕度高于80%時,氣候條件對人體下丘腦的情緒調節中樞的影響明顯增強,非常容易導致人情緒和認識行為的紊亂。不少人會感到心煩氣躁,往往為一點小事就大動肝火,這種現象被喻為“心理中暑“,又稱”夏季情感障礙“。然而易于引發這種不良心靈障礙的場所,多為人流集中、露天、半露天的公共場所,比如:地鐵站、公交站點、CBD商圈、公園娛樂設施周邊等區域。而傳統的降溫設備,如:空調、風扇、冰塊并不能在這些區域里實現持續降溫的防暑效果。這些“城市敏感區域”正考驗著城市的人文關懷。
面對“城市敏感區域”是否有好的降溫防暑解決方案呢?答案是肯定。2010年上海世博會,低碳、環保、無二次無污染的噴霧降溫技術,就給中國各大城市留下了一劑城市防暑的“良藥”。曾為2010年上海世博會場館提供“降溫”服務的寧波易點噴霧相關人士告訴記者,世博會之后,噴霧降溫技術得到了前所未有推廣,上海,北京、西安、蘇州、三亞等許多城市都采用了這種環境空間優化設備,來為市民通過降溫防暑服務。虹橋機場、首都國際機場、東方明珠臺、蘇州樂園和無錫恐龍園,這些城市標志性行業,也都引用了這種可以提供降溫服務的環境空間優化設備來提升自己的服務質量。只是這些現已使用的公共防暑設備,相對于中國更多城市來說,普及度還是顯得不夠高。
據專家預計, 21日開始,長江以北將會出現降水,氣溫會趨于正常,而長江以南地區仍將持續高溫天氣。這次全國大范圍的高溫肆虐,僅僅是2013年夏季的前奏,真正的三伏天還未到來。如何為城市敏感區域降溫?如何提升城市人文關懷?如何讓居住在中國的非洲兄弟不哭,讓中國百姓有真正有愜意納涼的地方?應該是各地政府需要考慮的問題了。一層清涼的薄霧,也許能夠帶走酷暑熱氣,消除市民的一份抱怨,為城市增添一抹魅力。 |